企业信息

    山东皇圣堂药业有限公司

  • 8
  • 公司认证: 营业执照已认证
  • 企业性质:
    成立时间:
  • 公司地址: 山东省 济南 市中区 大观园街道 普利街绿地中心16楼
  • 姓名: 李梓源
  • 认证: 手机未认证 身份证已认证 微信已绑定

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时间:2019-09-03点击次数:363

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本工艺系将油、丹按一定比例制成基质,再将粗药料用煮法提取、浓缩为稠膏或用油炸提取制作成药油,细料及需保持生药药性的药物压成细粉,摊膏时将稠膏和 细粉以法兑入加热熔化(去尽水气)的基质中,搅匀去尽水气后摊膏。“煮法提取制作工艺”保持了药物的全成份,减少了药材有效成份在高温熬炼时的分解损失, 降低成本,制作方便;耐高温的药物可以使用油炸法提取,以下的所有方剂均已注明了提取方法。 
1、基质的制备 
一、准备工作: 
1、工具:煤气炉一个、铁锅4个(一个炼油,一个下丹,一个过滤用,一个炒丹)、60目铁筛一个(过滤用)、防火盖一个(宜铁质)、搅拌棍一条(宜用鲜的的桑木、槐木、竹子,长约1.2—1.5米)、水池或大水盆一个、小水盆一个。 
2、材料:(1)油:有香油、棉子油等,按地区习惯而定,但以香油为佳。香油(麻油)本身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熬制的膏药色泽乌黑有光泽、性粘;熬制过 程中泡沫少,便于操作。在应用上具有柔软、清润、无扳硬黏着、无不舒适的优点。由于保持润滑的时间长,而易被皮肤吸收,可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2)、铅粉(官粉):以含铅量多、质重者为佳。应用时在炒去水分过筛。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以红色者为较好。 
夏天250g/市斤香油。冬天230g/市斤香油。(根据我们的经验1市斤香油加铅粉200---250克,主要根据所加药粉的多少,若细料药多则铅粉 下的少些,若细料药少则铅粉下的多些),注意:以上所指的香油为熬练好的油,可以把熬练好的油放入桶内称一下,然后根据比例算出铅粉的多少。一般采购铅粉 时要注意识别真伪! 
二、炼油: 
炼油是制作膏药基质的关键,炼油程度必须掌握适宜,这直接影响到膏药的“老”、“嫩”。常以下列为标准判断: 
1、油烟:开始为青色(浅),逐渐转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撩时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 
2、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散后又聚集为准。炼油时应不断撩油,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撩油时均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火着火,炼油时火不宜过猛,如已着火,用防火盖将火压灭。 
3、等到油快要熬好时,应该随时做滴水成珠试验,实验成功后即可离火下丹, 
4、经验:这个过程一定要用中火,温度慢慢升高,直接熬炼生油大约需要3.5个小时,若是熬炼药油需要3个小时,温度升至320度时熬炼生油的话需要再坚持熬30分钟,熬炼药油的话需要坚持熬20分钟,然后离火温度稍降后下丹即可。 
三、下丹成膏: 
将炼好的油离火等油温达到310--320度时下丹(注:不能低于310度),丹下完后,必须掌握仍能加热熬炼的程度,并随时检验,才能使基质的老、嫩 合适。下丹散布要匀,并不停的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锅底。下丹的速度太快而易溢锅,且基质的质地不匀;太慢时,又不易掌握基质老嫩。 
下完丹后要及时观察其颜色,当视其变成深灰色或黑色时应立即做老、嫩检验,如偏嫩再继续加热;偏老兑入适量较嫩的炼油,一般嫩些比老些好,因做膏药时仍需加热。 合格的膏药基质软化点55—68度。

四、去火毒: 
下丹成膏后离火,用冷水喷洒锅中,即有黑烟冒出,反复多次,待稍冷时以细流倾入盛有较多冷水的水池或水盆中,并同时以木棍顺时针方向搅动,使其随水旋成带状。待冷却后,将其拧成适当小坨,浸于冷水内7—10天,每天换水1—2次。 
2、药料煮提(或炸料)及浓缩 
(一): 膏药中的药料,必须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虽苍术、半夏之燥,入麻油则润;甘遂、川乌等之毒,入麻油则化,并无碍。将处方中的粗料药置于锅内加适量水,** 次一般高出药料4—6寸,首先浸泡1-2小时,先以文火加热,待药料充分膨胀,即加大火力煮沸,水量因蒸发减少时,可适量加水。依药料的性质不同,煮药1 —2小时,取出煎汁。残渣加水再煮,*二次加水量一般高出药料2—3寸或淹没药料即可。如法煎煮二次,煮至药料已透无硬心,煎液气味淡薄为度,取出煎汁。 残渣压榨,将二次煎汁合并,静置沉淀1小时,用100目罗过滤,一次过滤不干净可重滤一次,尽量减少滤液中的杂质。 
煎煮次数、时间,一般按药料性质不同而定,处方中含糖或淀粉等较多的药物,则煎煮时间要长一些,次数要多一些,如人参、龟板、山药、生地等;一般草药如益母草、荆芥、防风等,则煎煮次数要少,时间亦较短。 
取上煎液置锅内,先以武火加热煮沸,汁转浓时降低火力,改用文火徐徐蒸发浓缩,同时不断搅动,防止焦化,炼成稠膏(熬成象世面上卖的益母膏即可)。 
(二):不做流浸膏的既用炸料法提取(主要根据方剂要求) 
将膏药、中药材按性质和质地进行分类,大部分不具挥发性的动植物药材可与油共置炼油锅内加热,提取有效成分,至药材表面焦黑,内部棕褐色为度。油温为 200--220度,如药料中有叶、花、果皮等不耐热的药材可采用后下的办法处理。提取完后,将药渣去除,药油备用即可。 
(三): 研压细粉: 
将处方中的细料药,如冰片、血竭等贵重药及需要保持生药药性的药物分别压细,过100目或120目罗,分装备用。 
3摊膏及质量要求 
一、摊膏:取一定数量的基质置锅内文火加热徐徐熔化(一定要文火,避免产生新的火毒)去尽水气(注意观察),然后离火,待其凉到70度左右时兑入稠膏搅 匀,文火加热并不断搅拌再一次去尽水气,文火微加热搅拌,待其凉到70度左右时加入已准备好的细料药,搅拌均匀,最后摊膏。或用锅中锅加热熔化(操作方 法:用一个锅加水至沸,然后把装膏药基质的锅放到沸水锅中,直至基质全部熔化后再放到文火上去尽水气后兑入稠膏搅匀,再一次去尽水气后等到基质温度到70 度左右时加入细粉搅匀摊膏即可,这样操作安全可靠,较适合初学学员)。所用的裱褙材料以布质为佳,其规格视需要而定。 
二、质量要求: 
1、选用药材必须符合药典规定和设计要求。 
2、药材应以法加工、粉碎,按设计要求制备药物,摊膏前兑入药物时,温度不能**过70度。 
3、去火毒要彻底。 
4、膏药应黑而光亮、油润细腻,无花斑,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黏着皮肤上,且不移动。 
5、塑料袋包装,放干燥、阴凉处贮存或冷冻保存。 
4、膏药制作中的若干问题 
一、马钱子口服中毒的处理: 
临床表现:颈肌抽动,吞咽困难,窒息感,继有紫绀,剧烈强制性惊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面肌痉挛,神志始终清醒。 
处理: 
1、西医处理:禁用**药。抗惊厥,吸氧,大量输液等 
2、中医处理:可以口服浓茶水或口服温白砂糖水或用生甘草15克+紫苑15克水煎服,即可解决,以*三种方法为较好。 
二、影响黑膏药疗效的因素: 
1、基质不合格,作出的膏药太软或太硬 
(1)、铅粉的含量小于85% 
(2)、下丹时油温没有达到335度 
(3)、炼油的时间过长或过短 
2、所使用的药物不符合设计要求 
(1)、A组的细粉小于80目筛。 
(2)、作流浸膏的药提取时,有效成分析出不完全,浓缩时时间过长,产生 焦化。 
(3)、所用药物存放时间过长,不新鲜,影响疗效。 
(4)、使用了伪劣药品。 
3、去水气太过或不及 
(1)、基质去水气太过膏药太老。 
(2)、流浸膏去水气太过产生焦化。 
(3)、基质去水气不及膏药太嫩,贴不注。 
(4)、流浸膏去水气不及膏药太嫩,贴不注。 
4、没注意选择适应症 
5、贴敷的方法不正确 
三、膏药的使用方法: 
1、 一定要烤有药的一面,较好用酒精灯,较好离火稍远点,避免产生新的火毒,烤时较好不停晃动。 
2、贴颈椎时可以把膏药平分两份,然后把膏药布沿对角线剪开,把一半膏药放到三角布上,用压舌板把膏药摊成三角形,把布的三个角剪掉,布的长边朝上贴上即可。 
3、李氏*咳喘一贴灵膏:成人贴四个穴位(大椎+肺腧+赕中)见图解,儿童贴三个穴位(大椎+肺腧) 
一,“(2)、铅粉(官粉):以含铅量多、质重者为佳”,好像黑膏药用铅丹,色红。白膏药用铅粉,色白,油与丹之比一般为1:1。如柳条膏药。二,"2)、下丹时油温没有达到335度",下丹**出320度,可能就要小心着火了。 
把传统膏和流浸膏**的组合 
贴颈椎时可以把膏药平分两份,然后把膏药布沿对角线剪开,把一半膏药放到三角布上,用压舌板把膏药摊成三角形,把布的三个角剪掉,布的长边朝上贴上即可 
天灸,又称三伏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方法,是在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这三天(三伏天),将特制的中药敷贴在一定的穴位上,利用三伏天这个特殊 的日子,使药物发生特殊药理变化,并通过经络穴位刺激机体,来调节机体的平衡。天灸疗法主要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 炎、各种慢性、体虚易于感冒者。其次对于小儿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厌食、胃痛等也有较好的效果。由于疾病不同,所敷贴的穴位也有所不同,同时配 方不同疗效也不同. 
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可加冰片少许。 
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饼状,正中可放少许麝香,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 
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cm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前先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 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cm×4cm的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 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 
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针刺悬钟穴**"落枕" 
1穴位:悬钟穴 
2取穴方法:小腿外侧,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 
3针法:同侧,用2寸毫针刺入一寸,行针约一分钟,嘱患者颈部转动。 
4主治:落枕,斜方肌痉挛。 
5分析:取悬钟穴**落枕为循经取穴,可疏调少阳之气.根据 "通则不痛"的理论以气活血,消瘀止滞,解痉止痛,从而达到 缓解本病的目的。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 
1穴位:足三里穴 
2取穴方法: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3针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4主治:防病健身 
5分析: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 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 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 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1穴位:足三里穴 
2取穴方法: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3针法:注射用水4ML,每侧注2ML,也可用654-2,10MG。 
4主治:肾绞痛 
5分析: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通经活络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 体防御疾病的能力,止痛效果显着,但能不能用以上理论解释,我自已亦认为有所牵强,但却行之有效,有时可用于杜冷丁无效的病人,虽不是完全不痛,但可以让 病人的疼痛在可以接受范围内。欢迎大家验证,同时请看版主加分啊,经验啊。 
1.穴位:阳陵泉 
2.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3.针法:同侧,三寸毫针斜向下,针刺2.5-3寸,强刺激泻法。 
4.主治:急性腰扭伤 
5.分析: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泻本穴多用于**下肢筋脉拘急,以收舒筋解痉之效。 
1穴位: 
太冲穴 
2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3针法: 
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 或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2 穴位注射Vb12+Vb1,疗效持久。我的经验。 
4主治: 
肝脏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腹痛腹胀,偏头痛头晕,月经不调。 
5分析: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肝之原穴。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肝开窍于目。肝藏魂。 
肝为刚脏,不受怫郁。肝主筋,易生内风。故**上述与肝经有关的生气的疾病。效果较佳。 
我可已有上万次体验。天天用。这可是我的经验。 
1穴位;后溪. 
2取穴方法;握拳,*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3主治;急性腰扭伤. 
4针法;直刺0.5_1寸,带针活动腰部. 
5分析;别人教给的,道理说不好.疗效立杆见影. 
腓后点**胆囊疾病 
1穴位:腓后点 
2取穴方法:腓骨小头后下0.5~1.5寸上下,触按有明显酸痛反应感觉处为是穴。 
3针法:直刺法。 
4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5分析: 腓后点为师传效穴,此穴**胆绞痛效果甚佳,还可治肝胆系其他病痛,而且它的敏感性比胆囊穴高,及时止疼率约百分之六十五到百分之七十左右。 
光明穴**眼睛干涩症 
1穴位:光明 
2取穴方法:外踝尖直上5寸,当腓骨前缘,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取穴。 
3针法:直刺1寸 
4主治:眼干涩痛及各种眼病 
5分析:为胆经之络穴,肝胆相表里,取之能调节肝胆之精气上注于目,足少阳胆经起自目内眦,是外展直肌所在部位。本人临证时试用过,也欢迎大家验证。 
1穴位:鱼腰 
2取穴方法:眉毛正中,与眼球相直 
3针法:平刺 
4主治:顽固性呃逆 
5分析:因攒竹为**呃逆的经验效穴,但有时效果不理想,鱼腰与攒竹相邻,取鱼腰本人还未发现无效者. 
中魁穴**打嗝神效! 
中魁穴位于中指掌面近掌**.二节横纹中间处。用 力掐住约 半分钟嗝立停!大家可以试一下 
穴位:内关 
2取穴方法: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针法:28-30号1.5-2寸毫针,垂直快速刺入穴位,再捻转进针1.5寸,得气后双侧同时施雀啄式提插手法,并嘱患者做深呼吸2-3次,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一次。 
4主治:呕吐 
5分析: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穴,具有开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能。刺激该穴,可通经脉,调气血,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排除病理因素,使各种原因导致的迷走神经兴奋性的增高得到抑制,调节了植物神经所支配的胃肠平滑肌的蠕动,从而使呕吐停止。 
1穴位:照海; 
2取穴方法:内尖直下1寸,内下缘凹陷中; 
3针法:1寸毫针,*刺入,得气,稍向上斜刺,持续捻动20-30下,留针15-20分钟,重者可行针1-2次; 
4主治:咽痛、咽喉肿痛、急慢性咽炎、咽干; 
5分析:照海属足少阴肾经穴。肾经循喉咙,夹(手部,不会打字)舌本。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跷脉。阴跷脉通目内眦,故能滋肾阴,利咽喉。 
此穴效果较佳,用之得当,能起还不错之效!请大家验证! 
主治:椎动脉型 
穴位:天牖 
分析:西医解剖,中医经络都这么认为 
穴位:c4-c6夹脊 中渚 
2取穴方法:C4-C6椎脊突旁开0.5寸, 液门穴后一寸. 
3针法:夹脊 穴每次一组,刺入1-1.5寸请捻转,出现枕部针感为佳,不留针. 中渚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活动颈部.5分钟出针. 
4主治:颈性眩晕 
5分析: 夹脊 为局部取穴,有淑筋活络调和气血之功,中渚为三焦经相辅相成临床使用一次痊愈的达到百分之六十. 
1取穴 . 百会穴 
.2.两耳尖连线与前后正中线交点. 
3.针法;2寸针由前向后刺入1.5寸,强激. 
4.主治;尾骨部损伤疼痛. 
5.输通督脉 ,通着不痛. 
1穴位:头维 
2取穴方法:自己找吧 
3针法:三棱针点刺挤血,血变而止 
4主治:经前期头痛 
5分析:冲为血海,主经,冲又隶属于胃经,胃经多气血,头维是胃经较高穴,刺之调血,故立效。请同仁验证之! 
1穴位:丝竹空 
2取穴方法:眉梢处的凹陷中 
3针法:用28号1.5寸毫针针尖转向鱼腰穴平刺进针,令病人吸气施提插泻法,当局部产生酸胀感后,再施捻转泻法4次,局部即可出现凉 的感觉.如上述感觉未出现,可重复2-4次,行针20分钟 
4主治:坐骨N痛(少阳经型)和急性腰扭伤拌有一侧下肢疼痛不能活动者,以及癔病性偏瘫.截瘫 
5分析:此穴有较强的理气镇痛作用,又属少阳经 
1穴位:液门. 
2取穴方法:握拳,四,五指之间,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3针法:用2寸毫针顺掌骨间隙刺入1寸,左右捻转.得气后留针15_30分钟,先刺一侧,多见效,否则10分钟后加刺对侧. 
4主治:头痛. 
5分析:液门是手少阳三焦经之荧穴,有清热泻火,安神定痛作用. 
刺血络放血法荟萃 
1.刺太阳穴络脉法:**偏头痛:取太阳穴充盈的血管用三棱针刺之,并加火罐,使出血量有15—30 m1。 
2.刺耳背筋脉法:**寻常型银屑病。其**方法是:在患者耳背部寻找1—3根较粗且走向较明显清晰的静脉,每次用三棱针点刺l条静脉的远心端放血数滴;**急性扁桃体炎。大多数患儿经点刺出血后咽痛减轻,吞咽困难缓解,体温逐渐下降,扁桃体肿大随之消失。 
3.刺舌下络脉法:**周围性面瘫,缓解内科急腹痛。 
4.刺腘静脉、肘静脉法:单纯性胃炎:在双侧腘和肘窝部找到怒张细小的静脉,也可用腘、肘窝上下静脉或较大血管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静脉,放出 粘液、黑紫色而易凝血液数滴或数10滴,配合舌下双侧静脉点刺放血。**脑后疮:患者站立,医生用手掌轻轻拍打腘窝部,让局部血管充分暴露,在委中穴处常 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毫针缓缓刺人腘静脉0.5—1分深,然后将针缓慢退出放血,放血量以血液流到足跟后即压迫止血,约3-4ml。腰扭伤其方法是:令患 者俯卧,屈其膝于腘窝正中点定其穴。手指不放,再令其腿挺直,原点处正是此穴,即在腘窝*,当腘横纹之中点。随后手指沾生理盐水,轻轻拍击委中穴数次, 让紫脉浮络充分暴露,再严格消毒,左拇指端固定穴位处,右拇、食指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在0.3—0.4cm直径范围快速点刺,一般出血量以浓紫色者转红为 度。此方法**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鼻出血、等麻疹、疗疮下肢静脉炎等疾病均在1—4次内缓解。 
5.刺局部静脉法:**大隐静脉急性 炎。其方法是:在患肢条索状红肿的患处**,一般以红肿静脉管道的两端或其分支处,以及较**的隆起处,用三棱针快速进针。速刺3—5下,三棱针进针深度 需穿透静脉管壁,出血后用闪火法*将火罐拔于出血部位,此时可见到火罐内开始有血液积蓄,约1分钟左右出血停止。每点放血至少lo的,留罐时间约15分 钟,每日1次。下肢静脉曲张半年的患者,用三棱针点刺双下肢疲滞之静脉六、七处,待出血约300ml后,以干棉球止血。l周1次,3次而愈。**急性乳腺 炎。其具体方法是:取局部结块下方之静脉,经碘酒棉球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人使之出血3—10m1,血止后再拔罐5分钟,起罐后再行局部常规消毒。 
6.刺经络循行处络脉法:反复感冒2个月之患者,诊其背部与两季肋区脉络浮现而紊乱,尤其背部脉络满布。脉诊合参,诊断为感冒,辨证为肝血淤阻,营卫不 和。治以破血逐淤,调和营卫之法。取两侧期门、风门、肝俞6处之静脉点刺加拔火罐放血约100 ml 配合舌下静脉放血5ml,隔日1次,3次而愈。用刺经络走行部位之静脉放血法为一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效果非常明显。该病人因膝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而就 诊,后经用三棱针刺太白、公孙之间的静脉放血10数滴后疼痛即刻缓解。 
http://hstoem.b2b168.com